2025年国内PP价格跌破预期 下行趋势难止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9日21:27
 

  2025年国内PP市场深陷供需失衡泥潭,年内价格重心持续下移,现货月均价屡次刷新近五年低位。全年市场围绕供需矛盾展开,叠加成本扰动与政策博弈,呈现“弱稳开局-稳步下探-深度回调-低位震荡”的四个阶段波动特征。 

  2025年国内PP市场弱势难改,价格重心持续下移。1-10月华东拉丝年均价已跌至7144.63元/吨,较去年全年跌幅超5%,现货月度价格在供需博弈下反复刷新近五年低位。从季度走势看,价格下行压力在二、三季度持续加码,其中三季度出现深度下行。

  2025年国内PP市场的核心矛盾始终围绕供需失衡展开,叠加成本端频繁扰动与政策预期反复博弈,全年价格在多重因素交织下呈现显著的阶段性波动特征,具体走势可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

  一季度:预期先行下的弱稳开局

  一季度,国内PP 市场呈现“低位弱震荡、缺乏弹性”的整理特征,季度均价7393.39元/吨,同比去年略高0.19%。1季度PP价格未出现下行,主要得益于“预期提前释放”与“需求阶段性支撑”的双重作用。春节前,市场对年后大装置集中投产的悲观预期提前释放,中上游企业通过加大预售力度提前消化库存。这一操作使节后现货市场未出现供应集中爆发的情况,避免了价格因库存积压而快速下跌。同时节后补货需求支撑,叠加受美国关税政策预期影响,2月下游工厂阶段性抢出口需求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市场供需,缓解了价格向下压力。但1季度国际油价持续下行,成本支撑趋弱,叠加“年后产能投放”的预期始终压制市场信心,贸易商与下游企业多维持谨慎心态,主动备货意愿不强,导致市场难以出现趋势性反弹。

  二季度:关税政策扰动、供应放量、需求承压下的稳步下探

  二季度,国内PP市场价格重心持续下移,季度均价7206.80元/吨,环比下跌2.52%,同比下跌5.84%。2季度,首先4月初特朗普对等关税出台后,原油及期货市场出现了快速下跌,现货跟跌;随后在5月中上旬中美关税取得实质性进展后,国内聚烯烃市场止跌反弹。但该阶段聚丙烯供需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实质性转变。供应端,3月内蒙古宝丰、5月埃克森美孚、裕龙石化等大型装置陆续投产,国内产能规模快速扩张,现货供应体量显著增加。需求端则表现乏力,传统下游行业复工复产带来的增量有限,这导致市场成交受限,价格进一步承压。虽然6月中上旬国际油价受地缘政治影响持续走高,对PP市场上涨形成了阶段性支撑,但下旬后国际油价大幅回调,叠加PP自身的供需压力较大,价格上涨后,中上游企业去库压力不断增大,令价格再度下跌。

  三季度:“政策驱动反弹”与“基本面主导回调”切换,价格短暂反弹后下行

  三季度,国内PP价格再度出现小幅反弹,但随后转入深度下跌,季度均价6977.39元/吨,环比下跌3.18%,同比下跌8.20%。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释放“反内卷” 政策信号,明确提出规范低价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市场对供应结构优化的预期快速升温。叠加商品市场整体情绪提振,PP期货盘面持续上涨,现货价格一度回升至7150元/吨的季度高点,上游持货商挺价意愿显著增强。但随着政策落地周期较长、短期效果有限的现实显现,市场逻辑重新回归供需本质。而此时,PP前三季度累计新增产能已达430.5万吨,单季度供应同比增幅超15%,供应压力持续加码;需求端则遭遇“淡季平淡、旺季落空”的窘境,7-8月传统淡季下游综合开工率低位徘徊,9月“金九”旺季也未出现实显著改善。供需失衡加剧下,价格从7月高点持续回落,呈现深度回调。

  四季度:供应边际改善与需求弱稳博弈,预期价格探底后低位震荡

  进入10月份,PP价格再度经历一波快速下跌后转入弱震荡。卓创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华东拉丝主流均价6585.77元/吨,较9月底6750元/吨,下跌2.43%。国庆节后,受原油及丙烷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影响,PP成本支撑走弱,叠加国庆节累库后去库压力,价格快速下行。但四季度PP供给端年内10月份剩余待投产能仅剩广西石化40万吨,新增投放压力明显减轻;同时10月装置检修装置仍集中,供应压力较三季度有所缓解。需求端10月受“双 11、双 12”备货及季节性需求支撑,刚需支撑良好,但整体表现仍不及预期。后期随着11-12月淡季临近,预计下游工厂采购将保持谨慎,整体需求预期仍显乏力,难以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另外成本端也在走弱,或仍将压制PP市场价格。但该阶段粉-粒料价差,新料-再生料价差都已来到替代临界点,有望提振粒料需求,叠加“十五五规划”等宏观预期支撑,预计价格向下空间收窄。

  2025年PP市场的运行态势表明,国内PP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已充分显现,中上游企业“以价换量”策略持续令价格承压。展望2026年,随着总产能突破5000万吨及未来五年超2300万吨新产能的释放,市场将进入“产能过剩深化期”,过剩格局从总量过剩转向结构分化。在此背景下,市场参与者需跳出“价格竞争”内卷思维,通过产业链延伸、产品升级与模式创新等挖掘存量市场机会,同时紧密跟踪产能投放节奏、需求复苏力度、成本波动及政策落地效果,在供需博弈的震荡格局中把握阶段性窗口。(卓创资讯)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