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争夺战”对国际市场影响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7日22:30
编者的话:今年以来,国际铜价出现明显上涨的态势,涨幅甚至一度超过黄金价格涨幅。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AI)发展使得市场对铜需求激增,今年多个产铜国发生矿难、美国8月开始对铜征收50%关税等“黑天鹅”事件,拉响了铜供应短缺警报。分析认为,全球“铜争夺战”悄然升级,不仅是资源竞赛,更是未来产业主导权的博弈。铜何以成为国际投行高盛口中的“新石油”?铜价上涨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又将如何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采访调查。
“每辆电动汽车用铜量约80千克”
今年以来,国际经贸局势风云变幻,铜价也随之出现剧烈波动,涨幅超过1/4。10月29日,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攀升至历史新高,作为全球基准价格的3个月期铜期货盘中触及每吨11146美元高点,此前的纪录是2024年5月创下的每吨11104.50美元。美国《华尔街日报》、彭博社以及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都分析称,主要驱动因素是大型矿场接连出现生产中断以及主要生产商下调产量预测引发的全球供应担忧。这种担忧背后,是铜在当前全球产业变化中日益关键的作用。
作为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金属之一,铜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从青铜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革命到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都有铜的身影,但其用途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一直在改变。最开始,受加工能力的限制,铜的使用较少,大多被制成贵族用的礼器。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用熔炼的方法从铜矿石中提炼金属,掌握了真正的冶金术,标志着青铜器时代的到来。此后,青铜被广泛用于制造武器、工具等生产生活用品,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等的进步。
工业革命前,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逐渐取代铜在工具和武器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从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特别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使铜卓越的导电性受到高度重视,铜成为电线、电缆及其他电气设备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需求急剧上升。而除了导电性外,铜还具有优良的延展性、导热性、耐腐蚀性、抗有机酸碱等内在特性,种种优点使其被大量运用在基础经济部门。据总部设在美国的国际铜业协会2021年估计,全球铜产量在各行业的消费占比约为:建筑46%,电气21%,交通16%,还有17%用于消费产品及工业机械设备。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简称“贸发会议”)今年5月表示,铜已成为清洁能源和数字技术领域的新型战略原材料——从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到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皆需使用。国际投行高盛此前也提出,铜就是“新石油”,直言“无铜则无脱碳”。高盛在报告中提到,如果未来几年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未能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净零排放的整个路径将完全依赖于减排——即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最具成本效益的导电材料,铜正处于捕获、存储和运输这些新型能源的核心位置。
中国金属矿业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郑宏军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AI发展、新能源转型以及电网升级等推动了全球对铜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他举例说,在新能源领域,每辆电动汽车的用铜量约80千克,是传统燃油车的4—5倍;国际铜业协会数据显示,每兆瓦装机容量的光伏系统约含5.5吨铜,一台3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最多可含4.7吨铜。而AI发展所依赖的庞大算力中心更需要海量电力的支持,这背后离不开铜的大量使用。澳大利亚矿业公司必和必拓给出的数据显示,美国科技企业微软在芝加哥耗资5亿美元的数据中心每兆瓦用电量消耗27吨铜。
英国关键矿物咨询公司SFA(Oxford)表示,尽管存在更便宜的替代品,但铜兼具的导电性、延展性和可回收性等使其难以被取代。与许多材料不同,它可以无限循环利用而不会降低性能,随着对原材料开采产生环境影响的担忧日益加剧,这一特性愈发关键。若没有铜,电机、变压器和电缆等部件将需要更多其他材料才能实现相同的输出效果。
铜短缺已到“敲响警钟之时”
不难想象,在能源转型和AI发展成为多国竞争的关键发展高地之际,铜的供应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供不应求”正成为横亘在众人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贸发会议预测,到2040年,全球对铜的需求将激增40%以上,但供应难以跟上步伐。
《华尔街日报》援引国际铜研究小组数据报道称,明年全球将出现15万吨的铜供应短缺,与此前预测的供应过剩差距巨大。国际能源署(IEA)今年5月表示,未来十年,能源转型所必需的铜需求将超过供应,若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35年,这种金属的供应量将比需求量少30%。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是时候敲响警钟了。”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专家分析认为,铜矿集中分布、品位下降、开采周期漫长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影响都是铜供求失衡背后的原因。
贸发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50%以上的铜储量集中在智利、澳大利亚、秘鲁、刚果(金)以及俄罗斯5个国家。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义天向《环球时报》记者分析道,铜矿资源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是国际市场上铜供应脆弱性的成因之一。他表示,一些产铜国家时常会受到政治经济因素干扰,导致供应不稳。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近日报道称,今年一系列重大供应中断事件已导致许多分析师发出警告。报道提到,今年,刚果(金)的卡莫阿-卡库拉矿区遭遇洪灾、智利埃尔特尼恩特铜矿发生坍塌事故、秘鲁的康斯坦西亚矿区爆发抗议活动,均对全球铜产量造成重大干扰。
此外,王义天说,在全球铜需求激增的背景下,浅层易开采矿逐渐枯竭,深层开采成本飙升,探明储量消耗快,新增资源有限,进一步加剧缺口增长。
“投资增长难以匹配需求增速也是铜供应可能出现短缺的重要原因。”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周城雄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分析认为,新矿从勘探到投产的周期大约需要15年,由于风险较高,企业不敢轻易地超前投资,但对铜有需求产业的发展速度远快于这一节奏。贸发会议在5月6日发布的《全球贸易更新》报告中警告,日益逼近的铜短缺可能使全球绿色和数字转型陷入停滞,而要满足未来需求,可能需要在2030年前新建80座矿山及2500亿美元投资。
多国出招展开综合竞争
在此背景下,全球国家和企业之间的“铜争夺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场争夺战的目标除了铜矿资源外,还包括围绕铜产生的加工、制造能力。各个国家采取了哪些行动确保自身在这场“铜争夺战”中的利益呢?
今年7月,美国宣布对进口铜征收50%的关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对此表示,“核心目标是让铜产业回归本土,将铜生产能力以及对工业领域至关重要的制铜技术重新带回美国本土。”此举引发大量铜流入美国。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随后给予了精炼铜关税豁免。此外,美国通过《国防生产法案》将铜列为关键矿产,推动铜材本土化生产,并联合盟友构建所谓“矿产联盟”,试图保障自身铜资源供应。
印度也在积极提升其铜产量。据路透社7月报道,印度宣布了一项战略计划,吸引外国公司在国内建立冶炼厂和精炼厂。该计划旨在提升印度的铜生产能力,目标到2047年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美国“采矿技术”网站今年7月报道称,为确保铜精矿的稳定供应,印度正寻求在其与智利和秘鲁正在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加入关于铜的专门章节。印度媒体“CNBC 18”6日报道称,该计划已取得新进展。
日本方面近期也有所动作。《日经亚洲评论》3日报道称,日本将介入巴基斯坦雷克迪克铜矿项目以应对铜短缺担忧。据报道,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及其他日本机构正计划参与雷克迪克铜矿项目,JBIC计划向该铜矿项目提供3亿美元贷款。而在此之前,日本主要采矿设备制造商小松今年早些时候签署了4.4亿美元协议,为雷克迪克项目供应重型机械。
加拿大广播公司9月报道称,在加拿大政府公布的“国家建设”快速通道项目清单中,包含开发两座铜矿的计划。报道称,加拿大总理卡尼强调,此类项目“必须增强加拿大的自主性、韧性与国家安全。”报道提到,近期多家加拿大矿企转向铜矿开发,巴里克矿业更以11亿加元(约合55.6亿元人民币)出售最后一座金矿,并将铜列为战略重点。
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全球60%的铜矿,并炼出全球超过45%的精炼铜。中国正不断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十四五”以来,青藏高原累计新增铜矿资源量2000余万吨,预测资源潜力达1.5亿吨。青藏高原将成为世界级铜资源基地。
有专家分析表示,发达国家(如日本)通过资本参股控制矿业公司,而发展中国家(如蒙古国)可能通过征收暴利税或限制外资进入等方式来达到目的。非洲、东南亚等地区主要产矿国则要求本地冶炼,禁止原矿出口,以提升附加值。
郑宏军分析认为,当前国际市场上的“铜争夺战”,反映了未来产业竞争将是一种围绕关键资源、技术创新、产业链掌控和地缘政治展开的综合竞争模式。他表示,未来产业竞争将高度依赖对关键资源的掌控。同时,这也是一种技术创新与资源需求相互驱动的竞争模式。此外,各国都将努力构建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减少对外部的依赖。最后,这将是一种地缘政治影响下的竞争模式,地缘政治因素在未来产业竞争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郑宏军进一步分析认为,这种竞争将在短期引发国际铜价剧烈波动,长期推涨铜价。对日常含铜制品的价格也会产生影响,家电产品、电线电缆以及电动汽车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上涨。(环球时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